一纸出口管制公告,让全球电机行业感受到了初冬的寒意。
10月9日,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新一轮稀土出口管制政策,迅速在国际市场引起连锁反应。这份被行业专家称为“史上最严”的稀土管制政策,不仅扩大了管制物项范围,还首次将“含中国成分”的境外稀土产品纳入监管,实行全链条管控。
对于依赖稀土永磁材料的电机行业而言,这无疑是一场强震。钕铁硼永磁材料可使电机效率提升15%-20%、体积缩小30%,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、工业伺服电机等高端装备的“心脏”。
政策升级:稀土管控的“扩围”与“精控”
与今年4月推出的初步管制相比,10月的新政策实现了多维度突破。管制对象从单一中重稀土产品,扩展至“含中国成分”的境外稀土物项及全产业链技术。
横向层面,政策上游新增了金属钐、镝等关键元素及其合金、氧化物,实现了对中重稀土的全覆盖;下游首次将含稀土永磁体的电机、压缩机零件也纳入管制。
纵向层面,政策首次引入“长臂管辖”。不管哪个国家的企业,只要出口产品中中国稀土占比超过0.1%,或生产使用了中国稀土技术,都需向中国商务部申请许可。
此外,政策还实施了严格的技术封锁,稀土回收、高效选矿、高端磁材制备等关键技术都被管制,尤其是用于14纳米以下芯片的稀土材料,需逐案审批。
供应链危机:从汽车到无人机的“断供”恐慌
稀土管制政策出台后,全球电机行业最先感受到的是供应链压力。
福特汽车在5月份将其芝加哥装配厂闲置了一周,原因是缺乏用于制造制动助力器的稀土金属。福特CFO谢丽·豪斯表示:“你必须寻找替代零件或替代方式,这可能需要更多时间。”
电动车的电机是稀土永磁材料的消耗大户,每辆新能源汽车使用约2-4千克钕铁硼。特斯拉全球驱动电机磁材90%以上购自中国。
无人机行业同样受到冲击。经济部长龔明鑫坦言:“对台湾无人机产业影响会比较明显。”一家本土无人机大厂指出,一旦大陆扩大稀土出口管制,电池与马达会率先受到影响,其交货期将会延长,并且推升单价持续上涨。
全球应对:海外企业的“突围”与“妥协”
面对稀土供应紧张,全球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正紧急应对。
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,一些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正在考虑将部分零部件生产转移到中国,作为一种变通办法,因为这些限制只适用于磁铁,而不适用于成品零部件。
Stellantis表示,公司正在与供应商合作确保高效的许可流程,并能够解决紧急生产问题而不会造成重大中断。
短期来看,海外虽加速稀土磁材本土化,但2028年前产能仅能满足15% 需求且成本高40%。目前,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比重高达92.3%,永磁材料产量占比约90%。
技术变革:电机行业的“无稀土化”探索
供应链的压力正在加速电机行业的技术革新。
一方面,电机产业链向 “低重稀土化+无稀土化”转型。重稀土(镝、铽)管制趋严推升轻稀土(镨、钕)需求。
另一方面,特斯拉、尼得科加码铁氧体磁阻电机等无稀土电机研发。这可能导致未来电机技术路线的分化。
稀土价格波动也影响了技术路线选择。数据显示,若稀土价格暴涨,非稀土材料在中低端市场的替代率可能飙升至50% 以上。
中国优势:全产业链控制与定价权提升
中国对稀土全链条的管控正在强化其全球优势。
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和产量,分别占全球的48.4% 和40% 以上。中国稀土资源品类齐全,形成了“北轻南重”的产业格局,包头主产轻稀土,赣州主产中重稀土。
行业整合已基本形成 “南北双寡头” 的格局,北方稀土主导轻稀土,中国稀土主导中重稀土,两大集团合计控制全国98%的稀土开采配额。
“通过‘资源+技术’双重卡位,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主导权,重塑新能源汽车、风电、工业自动化、人形机器人等优势领域电机的供给逻辑。”行业分析师指出。
未来趋势:人形机器人或成稀土需求新爆点
尽管面临短期调整,稀土在高端应用领域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。
人形机器人被视为稀土永磁的下一个重要应用。单台人形机器人需要2-4千克高性能钕铁硼用于关节电机。
有机构预估,到2035年,仅此领域就能给全球稀土带来1-2万吨的需求增量。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,若远期实现1亿台销量,将带来20-40万吨新增需求。
风电领域同样潜力巨大,永磁直驱风机渗透率超60%,带动磁材需求年增25%。每兆瓦风电装机需消耗约700千克钕铁硼。
全球电机行业正站在十字路口。短期来看,稀土管制可能导致交货周期延长、生产成本上升,一些工厂甚至可能面临停产。但长期而言,这场危机也将催生新技术、新供应链与新平衡。
“稀土不仅是工业资源,更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。”一位行业观察家指出,“这场博弈将重塑全球高端制造业格局。”
共0条 [查看全部] 网友评论